专题报道

专家史占华:人生就是为了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

发布时间:2006-09-14 11:58:31 最后更新:2018-09-17 10:48:43 浏览次数:7316

2005年7月15日零时23分,随着直径610毫米的穿越管道从浙江省舟山市的外钓岛出土点平稳钻出,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海底管道定向钻穿越工程外钓岛——册子岛海底管道穿越工程获得成功。作为施工方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史占华凭借“世界第一穿”再次扬名海内外业界。

2006年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到廊坊香河“天下第一城”,兴致勃勃参观了史占华的科技创新产品——管道穿越技术定位钻机和导向系统。

4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香河亲切接见了史占华,听取他汇报公司自主研制的系列水平定向钻机导向系统以及在浙江舟山的外钓岛海底穿越过程中首次采用的导向孔定位对接技术。

5月28日,史占华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凭借外钓岛——册子岛海底管道穿越工程的“世界第一穿”摘取了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桂冠。

史占华,清华大学毕业,师从动力机械与控制工程专家倪维斗院士,现为河北河北JDB电子科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我国著名的管道定向穿越工程专家。熟悉史占华的人都称他“史工”。因为在JDB电子,从产品技术设计到工程实施方案都由他亲自操刀,身为“CEO”(首席执行官)的史占华其实更愿意扮演“CTO”(首席技术官)的角色。

1985年,32岁的石油管道局工程师史占华带队去美国考察,为我国引进第一台管道定向穿越设备。国家给了他800万美元,其时相当于人民币6000万元。史占华以敏锐的眼光、老到的技术思维,跟美国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谈判,结果引进设备仅花费了279万美元,为国家节约了521万美元的外汇。史占华的表现让美国人无话可说,反而给他开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相对于他每月几十元工资的千倍之多,史占华不为所动,毅然回到了中国。回国后,他所在的单位为此荣记二等功一次。

20年过去了,史占华已经在这个行业“钻”出了名堂——在国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史占华一切从零做起,自主研发了“双向钻头”,最终打破国外设备垄断市场的局面。他的企业能够生产全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管道穿越设备和控向系统,每米的穿越费用即使以现价计也不过2000元左右。由他负责设计施工的400余次管道,无论大小和难易,穿越无一失败,这更是圈内的奇迹。

如今史占华的身价过亿,可是他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不爱旅游,住的是不到100平方米的房子,开的是一辆老捷达。他的办公室里没有大电视、没有盆景、没有字画、没有上墙的制度和格言、没有报夹。仅有的是几组沙发,一张很不起眼的老板桌,两个书柜,电脑桌上的电脑还不是液晶显示屏的那种,很旧了。一个书柜里是他的专业书,如:《卫星通信系统与技术》《电磁物理学》《高能化学反应学》《氢能》《通信电子线路》,多新多旧的都有。随手抽出一本来,都有翻阅过的痕迹,有不少的地方都作了标注,并且把书中内容该改进的地方也指出来了,画上了许多问号。另一个书柜中是史占华喜欢的书法、绘画书籍。

桌子上一本《电磁学》是1979年出版的,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淘来的。打开折页,400多页的书,已经看到354页。用史占华的话说,书有新旧,知识没有新旧。桌子上有几摞文件,一摞是关于建立JDB电子科技研究院的建设方案,一摞是关于收购锦州重型机械厂的方案,一摞是外钓岛——册子岛穿越工程总结,一摞是洛阳黄河穿越工程技术指标参数报告。

屋内的主人,也是平常而低调:个子不高,也没有精明干练的神态,头发凌乱,面容有些憔悴,脚上的皮鞋是不时兴的大圆头,看上去好几个月没有打油了,唯有衬衣是刚换上的。但他才思敏捷,和记者一聊起数百次的新产品成功开发和上百次的管道成功穿越,话匣一打开就是两个多钟头——

“世界第一穿”

记者:“世界第一穿”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管道?

史占华:这还要从海上的输油网络说起。岙山——镇海进口原油输送管道,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保障上海和南京地区石化企业进出口原油装卸与运输而投资建设的一条主干管道。它利用宁波和舟山地区的深水港优势,将岙山中转油库、册子岛中转油库、镇海中转油库与甬宁沪原油管道连接。外钓岛——册子岛海底管道穿越工程正是这个输油网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更被“誉为”整个岙山——镇海进口原油输送管道的“卡脖子”工程。

这一片海域海底暗流汹涌,地质情况复杂,同时又是一个深水码头,所以在这里直接铺设海底管道、修建隧道、架设海上输油管道都行不通,“华山一条路”,只能是海底管道穿越。

这一“穿”深度80.67米,长度2350米,其中穿越岩石长度达370米,岩石硬度最高达140兆帕,此外穿越底层还包括砾石含量高的黏土质砾层和软塑的淤泥质黏土层。这样的地质条件硬的硬、软的软,有的地方硬得相当于在花岗岩上掏洞,有的地方软得连钻头也会陷在淤泥里,而钻头通过砾石层时,钻出的碎石还有可能将钻好的导向孔堵死。该工程涉及到机械、电子、工程控制、地质、地球物理等诸多领域,工程的难度也是空前的:管道的长度和直径世界第一,岩石硬度、地质的复杂世界第一。

记者:当时的竞标情况如何?

史占华:在竞标外钓岛——册子岛海底管道穿越工程项目时,先后有6家中外资公司参与,国外企业报价是1亿多元,我只报了5000多万人民币,比国内同行都少得多。虽然在竞标方案中,我的穿越方案技术评分最高,但这项工程容不得一丝闪失,由于企业规模和抗风险能力的评估,即使报价不到国外公司的一半,我也没能中标,这让我或多或少地体会到民营企业的尴尬。但是,我想,这个工程早晚要找我。

3个月后,因为技术和工程难度,外国企业跑了,当招标方再次找到我时,我只说了一句话:“我的车都已到舟山了,我觉得该到找我的时候了。”就这样,2005年3月9日,伴随着钻机隆隆的轰鸣,千余斤重的钻头在300吨的动力下,向大海发出了征战的怒吼……

记者:如何评估这次工程的难度?

史占华:作为一个搞技术的,我不能信口开河,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一旦这个项目有闪失,不仅是我史占华一个人倾家荡产、身败名裂,JDB电子公司也承担不起。因而,“世界第一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果这条管道通了,输送原油每天的利润可以达到几百万;但如果穿不成功,几十公里的海上输油线、已经建成的数个海上中转油库怎么办?整个输油网络可能要重新规划,后果不敢让人去想。还有世界大公司都在注目,都在……那是让人感受不尽的民族尊严啊!如果不成功,意味着国家的损失,民族尊严的损失。

这次穿越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是钻头对接。2350米是管道穿越史上从未有过的数字,这么长的距离,根据该工程的地质情况,单向穿越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设计了“双向钻头对接”,主钻头完成3/4的长度,余下的1/4由另一只钻头从对面完成,两只钻头要在海底对接。按照我的设计方案,要从相对的两个方向海底钻孔,长度加起来超过两公里,在80多米深的海底,这两个孔要实现对接;对接后,一个送一个拉,从一侧拽出来,而这一切只能通过数字的变化来控制。当时,所有听到这个方案的专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认为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最终结果表明,国内强者做不到的,我们JDB电子人做到了,国外权威做不到的,我们JDB电子人也做到了。

记者:那么,具体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否如您先前所料呢?

史占华:工程竞标前,我和助手们就知道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做工程,图纸是一回事,施工又是一回事,往往真正开工后,层出不穷的难题是无法一一预料的。我接手的时候就知道这个项目很难,做到中间觉得更难,简直是寸步难行,那时候钻机发出的声音如同哀嚎一样,一根钻杆下去,几个钟头都不动,拉回来一看,合金的钻头都磨没了。难!太难了。

软塑的淤泥黏土层承载力差,钻头下去不能抬头,出土困难;工程位于填海滑坡地带,海水倒灌,淡水供应困难;村庄、池塘、山冈、场区楼房、大面积的生产设施,造成管道预制困难;入土端出现370米的岩石段,硬度高、扩孔器磨损严重,造成洗孔和管道回拖困难……

当时,我坐在铁皮搭成的控制室里,极目远眺,天灰水暗,细雨蒙蒙,遥望海岛上的山顶在云端忽隐忽现,着实担心“前途未卜”的管道穿越。有一次,我把这种真实的感慨顺手写在一张纸上:“天地之间我最难,几经绝路又释然。明知天路云端险,还要登高揽众山。”

工程进入冲刺阶段,如果发生钻杆断裂整个工程将毁于一旦,无法补救,以至于工程后期,我晚上睡觉不敢关灯,生怕睡实,每两个小时就要打一个电话到工地,随时询问进度、监督参数,工程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梦里还经常出现钻头无法推进,管子不能回拖的情景。

记者:事实上您是如何解决海底对接问题的?对接成功后为什么要把钻头扔进大海?

史占华:钻头对接的技术含量很高,需要很宽的知识面,并且要清楚地掌握控向理论,包括数据采集等很多内容。钻头在海底,我们不可能看到它是怎么前进的,这时每一个参数的变化都在反映钻头的情况,两个钻头能够实现对接,完全靠计算机控制,这就要求对每一个参数的含义非常清楚,能准确地控制钻头的方向。

历经128个昼夜,国外权威做不到的,我们做到了!我们自己设计生产了YH—3000型和YH—1300型水平定向钻机、导向系统及定位设备。事后曾有外国人开出天价购买这几项技术产权,我拒绝了。因为,这些技术是属于我们JDB电子人的,更属于中华民族。所以,最绝密的钻头,我更要让它成为中华民族的绝密。

现在回想起来还蛮有意思。关于两个钻头是怎么对接的?用的是什么样的钻头?几乎所有的同行在工程结束后都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包括项目的美国监理也想在工地上找到这两个非同一般的钻头。殊不知,这两个钻头在完成使命的第二天,就回归大海了。我的灵感是从大海中来的,用完了就把它还给大海吧。我把它们扔进了海底,只是带了两块五六吨重的岩石回来做纪念。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记者:这两年你们都完成了哪些穿越工程?

史占华:2004年杭州宁波天然气输气管道曹娥江水平定向钻穿越,它创造了同类管道穿越距离最长的国内记录;2005年西气东输与陕京二线滹沱河水平定向钻穿越,它创造了中石油大口径管道施工史上的经典;2005年西气东输上海输气管网庙港、芦潮港、兴隆港定向钻水平曲线穿越中,成为国际国内最小误差新记录保持者,误差仅为0.3米;2005年多家施工受阻的情况下,北京六环路“卡脖子工程”新月友河水平定向钻穿越提前4天完成任务……

记者:下一个项目是什么?

史占华:如今我们已经开始研制燃料电池项目。我成立河北JDB电子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依托北京的科技资源进行项目研究。燃料电池是高科技产品,它将广泛应用于科技、军事等领域,国防意义重大。它和普通电池不一样,普通电池是把电存进了容体再释放,而燃料电池是用燃料直接发电,容量巨大,携带方便。

中国科技发展速度与欧美相比,专家说中国20年后才能进行研制,现在研究成本巨大。也有朋友这样劝阻我。不过,我觉得,20年?太远!我们愿意做这个项目,我们向中国科学院主动请缨,现在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们挣来的钱大部分将投入这个项目研究中。虽然属于国防科技项目,我们同样有责任。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进行用于国防领域的燃料电池的研制,成立JDB电子科研院,建立廊坊液压厂……等我没有更高要求时,也就是我干不动了。

人生就是为了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

记者:您的企业招聘什么样的员工?

史占华:我们招聘的方法有些特别,中专毕业的也可以,大专毕业的也可以,本科的更欢迎。我们试用时,推荐一些专业书籍或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请他们读,从他们的读后见解之中就可见其发展潜力。学历并不重要,关键是在实际中的钻研成果和潜能的发挥。在科研开发部的一帮年轻人中,个个都是技术创新能手,都是敢于攻关的拼命三郎。

记者:您觉得青年人应该为了什么而工作?

史占华: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人生就是为了做事情,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不要只为薪水而工作,那样就会没有了更高的目标,也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最后受害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在我们公司的开支中,技术创新奖发得最多,加班费发得少,我们不提倡加班,一天8小时之外,他们就到公司图书室借阅与他们生产和工作相关的书。技术书籍和技术样品开支多,招待费开支最少。我觉得青年人不为薪水而工作,才是大家不断追求创新的原动力。

记者:您的员工是怎样工作的?

史占华:我们公司300多名工人,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都从不习惯到很喜欢这种技术创新的自我挑战。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比如张德亮,已经是制造厂4年的厂长了,他进厂时仅是个一般的焊工,可如今哪台车床他都会操作,焊、车、钣、钻、钳,都是他的强项,从技术工人到厂长奋斗了8年时间,他入厂前曾是东北一家造纸厂混日子的小工人。

创造比生产更高一筹。制造厂近百名工人都是老员工。他们都习惯了不断创新的工作方式。认为总是在同新事物见面。用他们的话说,他们总是在创造。他们拿到图纸后,每个人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你生产什么,他生产什么,不用去分工,都心知肚明;每人掌握的车床能干什么活儿怎么干,都了如指掌;有了问题及时反映,图纸设计与实际生产中有差距的,他们都能提出意见和改进方法。在这里,在制造厂,没有上墙的制度,没有什么操作规程、没有指挥,都各司其职,在任务面前,都知道自己工作的切入点在哪里。

记者:您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

史占华: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到国家机关后,每月都给自己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每天都要学习工作到晚间12点,这些良好习惯坚持了几十年。如今,我每天都要学习工作到凌晨2点,早上7点醒来,在床上静思一小时,考虑当天的工作,考虑技术难题。同时我更喜欢自我加压,喜欢给自己设立新高度出难题。